服务需求
1.背景
辽河口国家公园是全球最完整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针对辽河口国家公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修复重大生态工程,恢复效果监测评估是生态工程实施的必要环节。
根据《盘锦辽河口国家公园2023年中央财政国家公园补助项目实施方案》中实施的辽河左岸三角洲区域潮沟清淤工程和羊圈子区域芦苇沼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内容,在潮沟清淤、植被恢复和珍稀水鸟栖息地恢复等恢复工程实施前后开展湿地恢复效果监测评估,重点开展工程实施区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水文、碳库功能等关键指标的过程监测和量化评估,明确湿地关键结构、生物多样性、水鸟栖息地、水文过程和碳汇等关键生态功能恢复效果,为辽河口国家公园的生态修复工程、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项目服务内容
2.1服务内容:
2.1.1景观生态评估
采用野外定点调查与遥感影像室内解译结合的方法,对恢复区景观格局进行解译分类,计算各种景观类型的斑块面积、斑块数和面积比例。评估恢复区景观破碎化指数、分离度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值评价景观生态状况。计算潮沟网络的基础景观特征,包括潮沟频数、潮沟密度、分汊率、网络环通度、节点连接率以及网络连通度,评价恢复工程效果。
2.1.2植被监测与评估
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恢复区植被调查,记录植物种类、盖度、密度等数量特征;采集植物地上部和根系样品,测定生物量和碳含量;结合水土环境指标,选择参照系统,评估恢复工程实施前后植物多样性、生产量和生物固碳功能的变化,提出植被生态恢复、管理与优化策略。
2.1.3底栖动物和水鸟监测与评估
根据辽河口湿地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在恢复区开展春、夏和秋三个季节的底栖动物、鸟类多样性和黑嘴鸥的食性监测。春季和秋季的监测主要在迁徙水鸟集中停歇期开展,以掌握迁徙季节区域水鸟和底栖动物变化情况;夏季的监测主要集中在黑嘴鸥繁殖后期,雏鸟体重迅速增加阶段,食物需求量较大,以掌握黑嘴鸥食源组成和该阶段恢复湿地食源底栖动物组成,进而评估恢复湿地为迁徙鸟类和黑嘴鸥提供觅食栖息地的能力变化。
2.1.4水文调蓄功能监测与评估
对恢复区典型潮沟系统进行野外调查及原位观测,查明其水位、流速、流量及水质特征。通过不同尺度结合的综合特征分析,揭示恢复前后辽河口潮滩湿地水文连通细节特征和变化。建立水动力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潮沟内的水动力过程。针对潮沟清淤恢复区域,评估清淤后恢复区的水文调蓄功能。
2.1.5土壤碳库监测评估
根据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形成特点构建土壤碳库累积功能评估体系。主要包括潮水携带沉积物碳库增量量化、植物碳输入与分解对碳库形成作用。通过沉积物厚度监测、沉积物碳含量、植物碳的输入以及土壤碳分解过程参数,运用生态系统多功能理论框架计算土壤碳累积功能,揭示工程实施对土壤碳累积功能的影响。
2.2技术指标
完成全部服务内容及甲方技术需求,并满足以下技术指标:
2.2.1监测指标
(1)景观生态: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斑块面积,斑块数和面积比例,景观破碎化指数、分离度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值。
(2)植被监测: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种类、优势种、多样性、群落生境特点,植物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和碳含量。
(3)底栖动物和水鸟监测: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水鸟种类、数量、食性、群落物种多样性。
(4)水文调蓄功能监测:水位,总溶解性固体(TDS),电导率(EC),pH,水文连通性,水动力过程,水文调蓄功能。
(5)土壤碳库监测:容重,有机碳,总氮,总磷,沉积物厚度增量。
2.2.2评估指标
通过比较工程实施区恢复前、中、后三个阶段,明确湿地关键结构、生物多样性、水鸟栖息地、水文过程和碳汇等关键生态功能恢复效果。
2.3预期产出:
2.3.1 制定《辽河口湿地恢复效果跟踪监测评估工作方案》
2.3.2监测报告:编制完成修复工程实施前、中、后监测报告3份;
2.3.3 评估报告:编制完成《辽河口湿地恢复效果跟踪监测评估报告》;
2.3.4 技术手册:编制完成《辽河口湿地恢复效果跟踪监测技术手册》;
2.3.5 成果论文:有辽河口国家公园保护补助项目标注的具影响力论文1篇;
2.3.6 专利申请:申请相关专利1项。
2.3.7 参与2次以上学术/培训会议进行项目成果宣传。
2.3.8 组织会议:组织1次会议进行项目成果展示和相关技术培训。